手工具丨台湾制造

周小明  2021-11-30 18:14  阅读 818 次

2014年12月,马云现身企业家台北峰会,对着在场的台湾企业家说:“过去15年间,中国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济领域,出现了15年前从没见过的人,从没见过的企业,但是很遗憾,台湾这15年,好像没听见过什么新的企业和新的企业家。”

今天来看,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无独有偶,同样在2014年,被台湾人(台商,台干) 凭一己之力带起来的东莞ISO产业服务,随着太子辉的落网,灰飞烟灭。

2019年福建省GDP达到4.23万亿元人民币,首次反超台湾地区,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预示台商,港商的神话在大陆逐渐成为传说。

但是没想到,就在2021年的8月18号,台湾省的台积电以5380亿美金的市值,成功超越腾讯,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台积电在二季度创下132.9亿美金的营收,一天就赚1.47亿美金。

年初至今,腾讯,阿里,百度一度股价受到重创,台积电的崛起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科技制造对互联网挣快钱模式的逆袭。

宝岛台湾,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通过近30年积极培育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现已成为世界中高端精密机械的主要产地之一,机床出口额仅次于日本、德国、瑞士,为全球第四,半导体、电子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

半导体行业还不止台积电,还有联发科,联电等,

电子制造业有,鸿海精密(富士康),英业达等,

精密机械制造业里的数控机床,磨床,加工中心等加工机械与零部件企业,有世界第一大加工中心机床集团友嘉机床,东台精机,程泰,台中精机等,

工控设备产业里的数控机床PLC,工业电脑,工业主板,传感器等里的台达电子,东元电机,研科技,MOXA科技等,

在生物医疗产业里,医疗水平位居世界一流水平,在亚洲与日本并驾齐驱,拥有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长庚医疗。

2020年,台湾省GDP为46167.28亿元人民币,全国排名才第7名。但按照2020年台湾总人口2400万人来计算,人均GDP达到了2.84万美元,力压北京与上海,成为全国GDP第一,在部分产业对大陆有绝对的碾压之势,

手工具产业领域的制造水平上,对大陆的工厂也几乎是全面碾压,大陆手工具制造水平的段位跟德国,日本之间,还隔了一个台湾。

MIT(Made in Taiwan)

手工具几乎是永不消失的产业,只要是有用零件组成的产品,就必须要用到手工具,只要全球的工业体系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手工具就会永远存在,所以手工具加工也可以称之为最为基础的工业,也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水平。

台湾省的手工具产业的起源其实并不算太早,1970年前,台湾钢铁业以拆旧船提炼废钢为主,中部有日本人留下的拆船业务和五金制造相关技术,原料的供给促成手工具发展。

1971年6月,来自上海籍,号称台湾“手工具之父”的周科,在台中静宜大学附近创办瑞阳工具,他用来自日本的技术,率先突破套筒的连续成型锻造技术,首次采用一条龙的生产方式生产套筒,正式开启台湾手工具蓬勃发展的扉页。

1973年 周科成立七和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1977年 周科成立台湾地区的“手工具工业同业公会”

1986年被美国史丹利(当时叫 THESTANLEY WORKS)花了1亿美金进行了收购。今天的史丹利七和工具公司仍然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套筒工厂之一。

被收购后,部分员工开始纷出来创业,从此在整个台中地区开始开枝散叶,一家又一家的手工具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让台湾地区在1998年开始,连续5-6年登上手工具出口世界第一的王座。

直到2003年,被大陆凭借着巨大的成本优势,超越台湾,成为全球手工具出口第一。

现在的这些台湾工厂大部分位于台74线公路(台中环中路)的四周,形成比大陆更为独特,最大、最密集的手工具产业聚集基地,遍及雾峰、太平、大里、大肚、乌日、龙井等区,

整个台湾地区的手工具模式几乎都是以”品牌代工 分散加工”的模式,导致手工具产业普遍以中小企业居多。整个手工具行业除了钻全实业和力肯实业俩个气动大厂有上市外,其余都还没上市,都在闷声发大财。

根据资料显示,台湾全省手工具企业共2367家,从业人员近五万人。员工数50人以下达91%、20人以下占74%。营业额破2亿人民币、员工超过百人就算大厂了。

2020年整个台湾地区的手工具产值高达281.72亿人民币,出口值达到了253.87亿人民币。2021年台湾手工具的产值有望达到320亿元人民币。

台湾手工具昌盛的原因

1. 产业族群模式,各司其职,抱团取暖,

一个产业的崛起,绝不是单单只靠几个人,而是要靠整个同行的砥砺前行,产业族群模式应该是台湾手工具产业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大陆的工厂一般都是做大之后,为了控制好生产工艺,会把所有的生产流程尽可能的在自己工厂内完成,不委外加工。我们也一般把这种都能在自己工厂完成的所有加工流程的工厂,当做一种实力与品控优秀的表现。

但是在台湾,则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模式,做热处理的就专门热处理,做电镀的就做电镀,做机加工的就专门做机加工,各个工厂也了分高、中、低各种产品水准,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选择。如此一来,整个产业的从业者就做到互通有无,彼此分摊设备、模具等成本,降低人力需求,提升交期、速度与弹性。关键还在于前面说到的这些工厂彼此都还集中在一个区域,所以哪怕客户只要单一个产品,你照样可以迅速的按单出货

有了这个工具产业族群的支撑,让中小企业更能集中火力到研发、设计和品质管控等核心领域。也可以大量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力。比如你完全可以成立一个工具贸易公司兼设计公司,每年砸重金去申请专利,重金砸研发,产品让客户买单,产品的制造过程可以在族群内部企业全部搞掂,几个人就可以做到几千万的业绩。

2. 不断的创新,持续的改进

虽然我们看全球很多手工具品牌都在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某种意义上讲,台湾也在主导全球手工具研发方向,台湾通过自主的设计再ODM给各大品牌方,这些顶级的手工具买手有,

全球最大的手工具品牌Snap on

有 STANLEY,

有Wera, 

有HAZET,

有STAHLWILLE, 

有KNIPEX, 

有GEDORE,

有FACOM, 

有Beta, 

有BAHCO, 

有PROTO,

有KS TOOLS,

有CRESCENT,

等。。。

比如 棘轮板手(Gear Wrench),一支不到十个零件的棘轮梅花扳手,台湾人申请的专利达三千个,居世界之冠。台湾星联锋的董事长胡厚飞就靠棘轮扳手的研发,成为台湾手工具制造典型代表。

在真正高端的工具上,即使99%相同,但只要哪怕有1%的细节不一样,品质就不同。高端的工具都是追求到最后0.01mm的极致,高端的产品不是比价格,而是比专利、品质和服务,一个产品甚至可以反覆测试达一年。比如在扳手可双向使用的设计上,台湾英发的专利就上百个。

比如做扭力扳手的台湾数泓,十年前就把台湾半导体电路晶片等电子技术,套用在传统扳手等手工具上,研发出数字扭力扳手,可自动感应测出扭力值等数据,直径小到如针细的精密螺丝,大到桥梁等大型工程-直径60mm的超大螺丝都不是问题,且精密度误差在正负1%。

持续的改进还在于,工厂的自我要求程度远比客户期待的还要高,客户要求80分,工厂能做到90分,例如某款扳手,这一家可以做到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要求扭力值的标准的1.5倍,另外一家的要求就可能是1.6,1.7,1.8倍,甚至于哪怕客户没要求,也一定要比国际标准更严格,持续精进扭力值、强度、耐用度等产品品质,才会更趋于完美,这是技术者的自我要求。而大陆的大部分工厂则基本都以达到ANSI标准(或客户要求的标准)为最高标准。

工具的本质还是制造业,加上台湾机床行业非常发达,所以工具在机加工领域台湾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钢材研发与学校/协会支持

台湾地区最大的钢铁集团-台湾中钢,最大的力度的支持广大工厂开发工具特殊钢,过去的很多年里,台湾中钢带头供应了很多的工具定制化材料,(比如手工具里现在已经被大家熟知的CRV铬钒钢,S2工具钢, 以及最新的SVCM工具钢)都来自台湾,不光是台湾,大陆这边好的手工具工厂原材料也均来自台湾。

有了源头钢材厂的支持,台湾的手工具从业者就能从原料开始,就创造了竞争优势。3年前,中钢又带头成立“次世代手工具工程研究中心”,协助下游的手工具从业者开发高品质的产品。

台湾五金行业的“手工具工业同业公会”,自成立初,不遗余力的推动行业的进步与抱团,组团技术交流,组团展览,组团接单等,并且撮合“金属热处理协会”也会深度参与到手工具的深入技术交流过程中,

云林科技大学等单位也展开手工具的产学合作手工具的逆向工程,再度重塑品质,这些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找来的各类手工具德国,日本的产品,通过热物理学等方法,拆解其用钢、材料性质、尺寸、角度等如何影响使用性能,拿来和台湾的厂商比较,并在第二年直接改善,用标竿进行学习让手工具品质再进化。

这方面,手工具真正的头部玩家-德国,是俩岸学习的标杆,德国的的工具及材料研究协会FGW(Forschungsgemeinschaft Werkzeuge UndWerkstoffe e.V.)即专门提供中小企业工具研发及测试服务,现已有120 多位成员,并与超过30 所大学合作,有这个协会长期在支持开发,让德国的工具品质可以一直在最顶端。

 大陆手工具与台湾的差距

前文说到,我们2008年大陆这边总的手工具出口虽然已远超台湾,但是差距还是全面的,毫不夸张的说,几乎全品类的高端手工具制造几乎大部分掌握在台湾人手里。

钳子领域大陆有张家港大新,锦丰产业带,也有巨头张家港宏宝,张家港金鹿,但是真正的好钳子还在台湾光荣。

比如大陆有建德螺丝刀产业基地,加上宁波,杭州萧山,广东等其他大量的螺丝批集散工厂,但是真正的好的螺丝刀还在掌握在台湾人在大陆设的工厂,比如,昆山义成,嘉善永航。

内六角扳手真正高品质,还在台湾本土的SWELL, 大陆这边的宁波金山行,上海拓金,

三扳类,大陆纵然有江都工具,龙游亿洋这些大厂,但是离台湾英发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锤子,虽然有山东临沂一大片新崛起的锤子产业带,也有常州勤工,温州国新等一流水平工厂,但是跟台湾幸记工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台湾LUCKY)也还有一小段差距。

套筒领域,华丰巨箭,文登威力,誉信等都还算可以一战,但大量的头部工厂都集中在台湾人手里,比如台湾本土的史丹利七和,艾沛克斯(APEX)利益得公司,锐泰公司,圣岱实业,以及在大陆的上海世达机械工具厂,余姚拓进等

铁皮剪,航空剪领域王者-台湾皇盈,当然张家港金鹿,文登威力等企业的剪刀也奋起直追能跟皇盈做正面PK。

上文提到的棘轮扳手台湾工厂星联锋,在棘轮扳手这个领域,更是无敌一般的存在。

锯类,久允工业,

气钉枪,赞全实业,

扭力扳手,宝达、舜丰,

工具车-宜玛、明昌,

手动钉枪,贤经工业,堡胜工业,丰民金属工业,

油漆工具类,伟孚, DESS

......

台湾手工具的未来

1.  接班问题

事实上,群星璀璨的台湾手工具产业,目前主要还掌握在第一代工具人手里,手工具毕竟是传统行业,第一,第二代未必会真的想接班去做,第二,即使真正接班了或多或少缺少了上一代的创业热情与研发激情。

2. 人才断层问题

当前阶段台湾的手工具工厂基层技术人员多靠外籍劳工支撑,有的电镀厂四成都是外籍劳工。工厂充斥着大量的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人等外籍劳工,当外籍劳工期满回国后,很多工厂老板才发现全公司竟然没人会修模具。

3. 来自大陆工厂的压力

虽然绝大部分的大陆手工具工厂技术源自台湾,甚至很多款式都是COPY人家的,很多老一辈的工具人都是在台湾在大陆设立的这些工厂完成的技术,资源积累,即使今天,很多的工艺上或多或少都还有台湾人的影子,很多人在做的客户也大都是从台湾工厂抢的客户。

但是毕竟手工具行业没有像台积电那般拥有真正卡脖子的技术,我们也确实沿着“代理-模仿-研发-超越” 这条趟出来属于自己的路子。从全面模仿到自己能设计出漂亮的手柄,外观,虽然结构设计,研发,总体还差一些距离,但是弯道超车这条路已然摆在面前。

无论是旧时的原罪,还是现时的企图,当一切暴露在你要追赶的对象面前时,就意味着全面对决时刻的来临。算起来全球的高端工具品牌其实也就那么多,市场也就这么大,你做了,我就不能做,你升级了,我就得降级,在这种零和的背景下,全面对决避无可避。

可预见的台湾手工具行业做高端市场的红利也吃不了多少年了。

4. 没有走品牌之路

这些年下来,台湾似乎一直很乐意于给欧美大品牌做OEM代工,只赚加工的钱,没大想过要往工具金字塔的顶端“品牌”爬。但是很明显欧美这些品牌并不是救世主,在资本与利润的追逐下,今天订单也许还在台湾,明天就有可能会把订单给大陆,后天就会因为印度,越南们人力成本更低而转给他们。

但台湾手工具产业里也有品牌先行者,比如KING TONY 即蓝带工具,KING TONY成立于1984年,全球运营总部和生产工厂设立于台湾,在全球各个区域的汽修工具领域都有一些知名度,全球有超过2000位营销人员,是台湾地区少有的几个走出去的品牌。但是蓝带工具在大陆的运营却强差人意,拥有超过大陆最好的手工具品牌“SATA世达”的品质,但是业绩与世达却一个天上地下,几乎默默无闻。

虽然大陆目前最大的手工具品牌“SATA 世达” ,源自于台湾,但是很早就被丹纳赫所收购,而且真正的能做起来,其实跟台湾的基因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是丹纳赫运营的结果。

没有品牌与全球道的加持,就永远不会有话语权,就永远不会有主导,永远拿不到头部利润,今天的台湾手工具产业如此,即使有卡脖子技术的台积电也如此。

台湾手工具带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当我们今天拿北上广深这些繁华的一二三线城市与比台湾对比时,有一个很容易忽视的事实是,我们其实在享受与人均GDP不匹配的基础设施,人均GDP与大陆相仿的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和巴西,在多数人眼里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我们“基建狂魔”的称号和北上广深的繁华背后,是几代人的筚路蓝缕。

另一方面,台湾的购买力平价(即PPP)位居四小龙之首,高达5.7万美元。23800新台币(约5500元人民币)的基本薪酬,加之长期处于低位的通胀水平,使得岛内服务业价格非常低廉。大陆游客的各种游记里,“台湾物价低”几乎是共识。

如果纵观整个台湾经济,会发现整个台湾的基础,实际上是第一代企业家们打下的基业,能够给社会持续提供税收、福利和就业。但随着台湾在面板、手机等优势行业挨个被击败,互联网和新能源等新兴行业里的全面缺位,这种状况能够维持多久,要打一个问号。

当初代智能手机兴起时,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之女,王雪红依靠HTC手机一鸣惊人,荣登台湾首富宝座。当年的余承东还不太会发微博,雷军尚属于富士康看不上的小客户。

一代不如一代,显然是台湾辉煌与落寞的最好注解。而那些起落浮沉的命运,也终究会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一代人如是,一座岛也如是。

但同时台湾的工具制造能力,也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积累,一种短期无法复制的能力,是一种说的明白,但说明白你也拿不走的核心能力。

手工具欲成霸业,必先与制造为伍,所有的虚拟经济,花哨的销售模式,都如空中楼阁一般, 都是幻觉。

发表评论


表情